家长对孩子的保护问题,什么是陪伴,什么是限制?

2017年08月25日 儿童 没人吐槽 3206次浏览
博客主机

就在我写这些文字的时候,女儿正在一个人睡觉。

上午带着她去天桥看完演出,然后吃了她最爱的意大利面。回家的路上,她就在车上呼呼大睡。到家时,发现门锁坏了,于是又叫了急开锁折腾了快一个小时。本来下车时还有点懵懵的她彻底醒了过来。

但作为大人的我们,却累得已经灵魂出窍,于是换了衣服就往床上一躺,打算睡会儿。

开始孩子也打算陪我们睡,可因为已经在车上睡了快一小时,完全没有困意,就在床上翻来翻去,各种折腾。

于是我们跟她说:如果你不想睡,可以去厅堂玩儿。

她又折腾了一会儿,就自己去了厅堂。然后厅堂里传来她自言自语和各种细小的声音。

等我起来,发现女儿已经爬到自己的床上睡着了。厅堂里就像地震现场,到处都是她用剪刀剪下的纸片和画笔涂过的地面。

这已经不是她第一次这样自己玩,自己安排作息。以往即使我们有时间精力陪她,但看她自己玩得很好时也会问她:你介意我去工作一会儿吗?

通常,她都会挥挥手,大方地说:去吧。

看到上面的故事,一定有人要大声嚷嚷:你竟然让她独自玩剪刀?

对呀!怎样?

无数次偷偷观察她独自相处时用剪刀,熟练得就像个老司机。没有观察过孩子独自玩耍的人,根本无法想象他们多牛逼。

所以,我经常会想:从孩子的角度看来,他需要大人们怎样的陪伴?

他们会喊:给我讲一个故事吧;

他们会喊:能帮我拿下杯子吗?太高了,我拿不到;

他们会喊:你能陪我画画吗;

他们还会喊:能陪我看会儿电视吗?土狼要出来了,我怕……

和大多数人遇到的情况是一样的:当孩子需要玩伴儿的时候,大人需要出现;当孩子力有不逮时,大人需要出现;当孩子心理不能承受时,大人需要出现,但大人们是否又注意到过孩子其实也有很多时候处于:力所能及、心理阳光而且享受自我时光的阶段呢?比如……拿着剪刀在地垫儿上“咔嚓咔嚓”剪纸剪得不亦乐乎。

通常这时候大人会像特种兵一样大声嚷嚷着“剪刀不能玩”,然后空手入白刃,一把夺下剪刀,心中油然升起一种拯救了世界般的自豪感。可……这并不是陪伴,是限制。

 

有人会说,他还小,这也是对他的保护。

但中国很多事儿不就坏在——他还小呢;老人家嘛;来都来了;大过年的,这四句理由上吗?

年纪小会有能力的不足,会有经验的缺乏,但绝不是智商的不足,和四肢的残障。

所以,对于大人对孩子的保护问题,其实是个边界问题,而这也定义了——什么是陪伴,什么是限制。

女儿在使用剪刀的过程中,我们也向她提供了塑料的儿童剪刀,但那破玩意儿别说孩子了,大人都用不好,所以她更喜欢用正常的剪刀。这可能是很多大人都无法接受的事情——觉得太TM危险了,剪到手怎么办?戳到眼睛怎么办?

女儿在使用剪刀的过程中,她也剪破过一次手,刚剪破一点,她自己就丢下剪刀,转头看着我说:出血了。

我看了一眼,是一条大约一厘米长,刚刚蹭破真皮的伤口。然后问她:还痛吗?

她说:不痛了。

我说:那没事。保护好你的伤口。

她说:嗯。然后又拿起剪刀在那“咔嚓咔嚓”……并且从那之后,再也没有弄伤过自己。

这就是我要说的:安全边界。

用剪刀,弄破手,是不是一个不可接受的结果?

反正我能接受。我一直在她身旁3米左右的地方看着她,如果真的出现可能会造成巨大伤害的苗头出现时,自然会从天而降,力挽狂澜,但如果仅仅是那样的小伤口,为什么不让她经历呢?

有限的伤害以及可控的风险是任何人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必须要承担的。

就像孩子摔跤。虽然她还没有出现骨断筋折,大面积擦伤的情况,但磕磕碰碰几乎每周都有,手掌、胳膊、膝盖……时不时就摔一跤,蹭破点。每次她起来,我总会说:哦,没事,出来玩儿总会有些磕磕碰碰的风险。现在,女儿摔了也就说:好痛。然后又像没事人一样,该干嘛干嘛。

哭?很久没有因为摔跤哭了。

 

于是又有人要说,这难道不是陪伴吗?在他摔倒时讲道理也是需要很多时间相处才有机会的。

这是当然。但花同样时间的相处,孩子是越来越独立并照顾好自己了呢,还是越来越依赖大人,不懂保护自己呢?

我们要说的陪伴,是陪伴孩子成长,而不是仆人式的侍候。

大人对孩子的陪伴最难做到的并不是时时刻刻的关照,而是在一起时保持上帝视角留予空间,让他成长,又在安全距离。

老婆刚刚怀上宝宝的时候,有天忽然说:其实孩子生下来就注定有一天要离开,想想就很伤感。

后来我们说,如果将来某天,分离的伤感不可避免,那就让离别到来时,我们能够放心她远走。而这种放心并不是在她离别时在她银行户头里存进多少钱,或在某地给她置办一下一处房产,而是坚信她有足够的能力可以保护和照顾好自己。

而为了这一天的到来,我们从女儿出生的第一天就开始准备。并且我们自己知道,并且希望她能尽早知道:独处,才是人生的常态。

博客主机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