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又打架了?儿童攻击性行为分析

2014年10月15日 儿童 4 次吐槽 3936次浏览
博客主机

人一生下来本身就具有一种内在的攻击倾向,随着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这种内在的攻击倾向可能回指向一些有意义的目标。

例如:征服外部环境,在驾奴环境中取得成功。向这个方向发展的“攻击性”会变成人心理中的积极成分。例如一个人的毅力,意志品质等等。

反之,如果这种内在倾向朝一些不正当,不被社会所赞同的目标,如伤害他人,这种攻击性就是有害的。假如着一倾向在一些完全不能和别人和睦相处的成人以及那些犯罪份子身上,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这种攻击性的后果。

一、何为攻击性

攻击性行为是一种目的在于使他人受到伤害或引起痛楚的行为。攻击是宣泄紧张,不满情绪的消极方式。这种伤害包括打人,骂人、嘲笑人和说坏话、造谣污蔑等等。有伤害他人意图但未造成后的攻击性行为,但孩子们在一起玩耍时无敌意的推拉动作则不是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为可分为敌意的攻击和工具性的攻击两类。有伤害他人的行为是敌意攻击,而达到一定的非攻击性目的而伤害他人的行为是工具性的攻击。例如:在幼儿园里,一个男孩故意打一个女孩,惹她哭,这是敌意攻击,但如果男孩只是为了争夺女孩手中的玩具而打她,则属于工具性的攻击。

二、攻击性发展的规律

心理学研究发现,一般而言,儿童最早的攻击性行为在两岁末开始表现出来。有人观察过成对做游戏的20~23个月婴儿,记录下了所有的冲突情节,发现这些儿童为了和同伴争抢东西,可能会发生争执等等。争端发生时,他们还会威胁和逼迫同伴,迫使同伴退让。这表明20~23个月婴儿已出现了早期的工具性攻击性行为。

三、儿童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

(一)体质因素

应该承认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主要决定于后天的强有力的社会因素,但也有先天的本能的生物学基础。对儿童来说,体质因素在攻击性行为中有较明显的表现。例如,男孩的攻击性行为就被女孩发生得多而强;体格强壮的孩子比体格瘦弱的孩子攻击性行为亦发生得多而强。但是,体质只是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因素之一,并不起决定作用。

(二)心理因素

首先,挫折是引起攻击性行为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由于挫折威胁一个人的尊严,阻碍其稳定目标的实现,剥夺某某种活动动机的需求,因而当儿童遇到某种挫折后,最常见的反应是攻击。当然,挫折引起的反应方式,也是因人而异,存在着个性差异的。一般讲,独立性强的儿童,挫折后容易表现出攻击性行为,而依赖性大的儿童,挫折后则容易产生退缩行为。

其次,模仿也是引起攻击性行为的又一个重要心理因素。由于儿童辨别是非的能力差,而模仿学习的能力却很强,因而成人如果用粗暴的方式训斥孩子。孩子就会学会用同样的方式对付其他儿童;成人如果放任孩子的收看大量打斗和枪战的电视像片,孩子就会学会打斗,增强攻击欲,强化攻击性行为。

(三)家庭因素

家长的抚养方式与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家长对孩子的态度和抚养方式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形成起重要的作用。

研究文献极具说服力地证明:冷漠拒斥的家长常会反复无常地惩罚孩子。并且容许孩子表现攻击性冲动,他们更容易培养出攻击性的儿童。

这些冷漠拒斥的父母总是挫伤孩子的情感需要,给孩子树立了对人漠不关心的榜样,当孩子对别人表现出攻击性时,他们采取不管不问的态度,这就使孩子的打斗行为合法化,使孩子失去控制自己攻击性冲动的锻炼机会。

这些家长往往还有另一个特点,当他们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无法忍受时,就会惩罚孩子,打屁股,打耳光,这又向孩子提供了一个攻击性行为的模仿原型,不但达不到控制攻击性的目的,反之却变相的暗示孩子。当别人使你不满意时,应该怎样对待他?

所以,研究证实了这一事实。常靠体罚约束攻击性行为的家长,他们的孩子在家庭之外往往是强侵犯性的。

关于父母抚养方式的一项研究发现,母亲对儿童早期攻击性行为的容许态度能最好地预示男性青少年期的攻击性行为;

其次的有效预测指标不是父母的抚养方式,而是儿童自己气质的冲动性(高活动性、冲动性的儿童成为攻击性儿童)。

从事这项研究的奥尔维斯认为,一方面,高活动性,容易冲动的儿童会使母亲筋疲力尽,而变得对他的攻击性很容忍,从而助长孩子的高攻击性;另一方面,孩子的行为常常激怒母亲,使他无法容忍而采用体罚的方式来警告孩子的攻击性行为。

这就是说,孩子自己也参与了家庭抚养环境,并在其中起了一定的作用,正是这种环境导致了儿童的攻击性倾向。

家长对儿童攻击性的另一间接影响是通过归儿童游戏、行为、朋友选择等活动的管理和监控实现的。研究发现:缺少家长监控可能造成儿童与青少年的攻击性和过失性行为,包括与同伴打架,骂老师,违反规则等。对青少年犯罪的家长的调查发现,这些家长对孩子的行踪,与什么人交往,从事怎样的活动等问题采取无所谓的态度,这种缺乏兼控实际上充分体现了家长对孩子的关心。

美国的两位心理学者杰拉尔德和帕特森观察了刚攻击性儿童的家庭中父母与儿童相互作用的模式。这些儿童是在家庭和学校都爱打斗不服管教的孩子。然后把这些家庭和那些具有相似规模和经济地位,但没问题的儿童的家庭进行比较,发现这些问题儿童的家庭很相似——家庭成员之间很少表达感情,常常争吵不休。他们把这种家庭环境称为高压式的的家庭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家庭成员之间的交往形式多为一成员迫使另一成员停止对他的侵扰。在形成高压式交往的过程中,负强化起着重要作用。当一家庭成员惹怒另一成员时,后者就会哭叫打闹,谩骂来还击。这样,攻击性行为就得到了强化。

由此可见,对家庭心理氛围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关键期是幼儿阶段。家长的娇宠放纵,缺乏严肃态度,或父母与孩子之间高压式的相互作用都会互相影响是滋生攻击性行为的温床。

因此,家长要注意不要给孩子提供模仿攻击性行为的机会。在家庭中,家长必须要用充分的爱和时间为孩子创造一个和睦、友爱的环境气氛。改变环境中的不良影响,并纠正不正确的教育方法。孩子做错了事要坚持说服教育,不要用打骂的方法,不要让孩子看殴打内容的影视片,父母的表率作用是尤其重要的。

四、儿童攻击性行为的防治

(一)严格控制儿童收看电视、电影等大众的时间和内容。

一般讲,儿童收看时间以每周不超过10小时为宜;收看内容应有选择,应是健康的、适合儿童发展的,凡是宣扬武打、枪战、凶杀、色情等内容,腐蚀儿童身心健康的应一律制止。

(二)注意辅导方式。

不论儿童中出现什么行为问题,进行辅导解决总是的基本原则是,既要接触儿童,即在情感上爱儿童,又要控制儿童,即对儿童的行为提出要求。接纳的目的是在一个温暖的情感背景上,更有效地将父母和教师的价值观和社会化目标传递给儿童,控制的目的是在一个健康的文化背景上,向儿童提供有益的环境刺激。

通过最有效的控制方式内化为儿童的自觉行动,抑制攻击性等不良行为。一般常用的控制方式有强制、引导、爱的收回三种。强制包括惩罚、批评、剥夺儿童的某些权利等;引导包括说理、表扬、指明行为的后果等;爱的收回包括暂时孤立儿童、不理睬儿童、表示失望等。这些控制方式的实际效果是很复杂的,它与父母、教师和儿童原有的感情基础相关,感情基础越好,效果也就越佳。

(三)建立良好的群体情感气氛。

儿童生活在一定的群体中,任何一个群体的建立都是以情感为纽带的。所谓群体情感气氛,是指一个群体中占主导地位的一般态度和感受。它可以是融洽的,也可能是对抗的。这种情感气氛是由群体中的成员共同酿成的。建立良好的群体情感气氛,不仅可以增强群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而且使群体中的每个成员生活得很充实,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有安全感,有依恋感,从而消除种种不良行为的发生。

反之,如果一个群体是对抗性的,群体成员之间情感对立,互不信任,你争我夺,四分五裂。那么,生活在这种群体中的成员就会失去安全感、互惠感,其结果必然引发种种破坏、攻击等不良行为。因此,建立良好的群体情感气氛会抑制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产生。

由此可见,我们应该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这些不良行为的幼儿,对于他们身上的优点,我们予以鼓励、引导、发扬,对于他们的不足,应相信他们会改正,并创设条件,帮助他们一起克服,以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快乐的发展。

相信一个好的环境、一种良好的教育模式和充满爱、包容的家庭,我们的宝贝会得到更加充分的发育和成长。也为未来长成参天大树撒下了优良的种子。必定成长为一个乐观、积极的人。

4 条留言  访客:0 条  博主:0 条

  1. 啥叫画人物赚钱快啊。路边给人画像么

  2. 向这个方向发展的“攻击性”会变成人心理中的积极成分。例如一个人的毅力,意志品质等等。

  3. 避免孩子从父母身上学到一些不好的事物

  4. 长大了就好了

博客主机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