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不可以吗?(老爸反思录)

2014年09月24日 儿童 1 次吐槽 3021次浏览
博客主机

前两天,和儿子一起看绘本《大卫,不可以》,突然发现自己也会经常说“不准玩插座、”“不可以玩拖把”、“不可以拧超人的头”……我们以爱的名义限制孩子,为了给他们安全,帮他们认识事物,形成规则,可是这些“不可以”都需要吗?其实有些时候少一句“不可以”却能换来大惊喜。

记得有一次儿子和邻居家的小姐姐一起玩桶装积木。积木桶上有各种形状的镂空,与积木的形状匹配。两个孩子把积木通过这些镂空放入桶中。儿子把长方体随意的插入正方形、长方形、半圆形或三角形的洞。小姐姐马上纠正他:“这个(长方体)是放这里的(长方形),妈妈说不可以乱放。”我一看,从设计来看,形状的认识和匹配是这个盖子重要的功能吧。孩子们通过比对和操作,能认识基本的形状。我儿子乱放,似乎真的是“不可以。”

那我儿子是不认识这些形状吗?于是我随意拿起一块三角形的积木,边比边问:“这块积木和哪个洞的形状一样呀?”儿子马上得意地指着三角形的洞等我表扬。看来他能对形状进行配对呀,怎么会乱放呢?于是我请他把这块积木放进去。他拿起积木,先比了半圆形的口,说“不可以”;再比了比正方形的洞,换个方向,积木顺利掉下去了。他高兴地和我说:“这个也可以。”

望着他兴奋的小脸,我当时真的很庆幸我没有对他说:“不可以!”如果我也说三角形的积木只能放进三角形的洞里,那么,可能我的孩子以后会小心翼翼的揣测大人的意图,亦步亦趋地进行操作,而不会有多样化的探索和兴奋地小脸;他可能很好地掌握基本图形的配对和特征,但是他却失去了从多个角度看事物,以及空间旋转能力发展的机会;他可能学会了一个问题一个答案,而失去了从不同的途径尝试解决问题的意识。这样看来一句“不可以”,其实失去的比得到的更多,更宝贵。

我开始审视自己的“不可以”。我发现每一次不经意的“不可以”,看似给予了孩子教育、指导或者是规范,但同时也是一种限制、束缚。在生活中有很多涉及到习惯和安全的问题,我们需要说不可以,比如玩插座、长时间看电视等等,不能做就是不能做。但是对于游戏而言,很多事情就真的不能做吗?问过自己之后,我发现其实在很多游戏中,我们都可以舍弃“不可以”的惯性思维,而采取更为支持探索和操作的方式。记得《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多次提到了幼儿的兴趣,在科学领域中多次提到了探究,而少说不可以就是更多的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和发现,这个过程中他们的兴趣会更浓。

孩子的尝试常常是我们成人世界所不认同的,也会带来破坏,我儿子的车子、超人、电动玩具都没有几个完好的。但是尝试的过程也是发现的过程,他就发现把魔方拆掉,再通过比对颜色的方法安装也能复原魔方。我认为就像爱迪生发明电灯,曾经尝试了1000多种导电材料一样,孩子的尝试虽然带有破坏性,却也带来了探索、创新和成长。

现在,当我想说“不可以”的时候,我会三思,是真的不可以吗?或者只不过不符合我们成人的所谓常识与逻辑?当遇到问题的时候,听听他们的想法,安静下来看看他们的做法,耐下性子和他们一起观察和承担后果,或许比简单的先知先觉式的“不可以”更能帮助孩子获得成长。

1 条留言  访客:0 条  博主:0 条

  1. 大地母亲的。。

博客主机

给我留言